《医生如何想》有感
《医生如何想》,就我们这一代人,所受到的基础教育模式和专业教育模式,看到书名闪过的第一反应就是"为人民服务,救死扶伤",并终身不懈地奉献于医疗事业为信念,还能怎么想?可再一看巜医生如何想》是一本囯外书籍,作者是《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杰诺-古柏曼,与我们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传统习俗、文化底蕴,以及教育观念,他们的医生又该是怎么想的呢?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把西医带到中国,并使之繁荣成为全人类不可或缺的生命科学。科学无国界,西医在某种程度上是来源于科学的代名词,当然也是如此。随着日新月异的医学发展,人们对生命健康的需求不断提升,直至将生老病死的逆转变为可能,各种先进高科技争先恐后地渗入医学界,各类仪器检查数据,仪器测试报告,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研究证明等等,排着队涌入治疗空间,并成为医疗上立法的有力依据。面对"实证医学"当道的今天,不管是国内、国外的医生都有相同的感受,不敢冒险,如果治疗决策没有足够的"实证医学"的统计数据做为证明,就是不被正统医学接受的旁门左道,所以医生在治疗决策上就会趋于消极,什么都看数据做决定,这些数据或多或少地左右着医生的思维,甚至将个人经验和知识置之于一边。杰诺-古柏曼担心下一代的医生会像电脑一样以二进制做为思考架构,倚赖程序化的思考步骤、以实证数据做基础的疗法,并为不知如何才能扩展他们的视野,带领他们走出狭隘的象牙塔而心焦,提出医生应该如何思考这个问题。例举了各种误区、陷阱、诡谲、奇遇,以及与患者沟通。从中揭示出最终的医学秘密,是什么决定医生能否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有段话是这样说的:一个惊人的事实是一一病人在阵述自己的症状时,通常在18秒内就会被医生打断,不到几分钟,医生就会下诊断。但由于时间仓促或思考路径出了差错,即使是最好的医生,也可能出现15%的误诊!在面对医生的时候,我们该如何用简单的问题来帮助医生找到病症的要点?如何利用说话的技术来提醒医生,以减少误诊的遗憾?以保障你和家人的健康,甚至生命。由此,杰诺·古柏曼是医患沟通的理想主义者,医患相互理解与尊重,最终是医生给患者机会,患者配合并信任医生技术,才能成就出最佳的治疗方案。作为医生渴望得到患者的帮助,帮助医生思考并成为医生益友,作者认为患者提出的问题既中肯又具关键性,能化险为夷,而医生思考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要反省对病人的身体状况与情感需求够不够了解,杰诺-古柏曼认为对患者最好的照顾莫过于此。
杰诺-古柏曼不仅是一作家,也是一名医生,他想把病人当为朋友、益友,愿意为患者的治疗或决策治疗方案而敞开心扉,并从中获得治疗工作上的帮助,重视来至患者每一个信息和需求,数据只作参考。这也是他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医生和患者就竟要建立怎样的互利与互惠的关系。
一次不可避免的偶然的机缘,带着母亲,去南京某一大医院,挂一个高级专家的号,上午9点挂了号,等到11点10分,轮到我们了,专家很和蔼,看完了我们所带资料,只说了一句话:住院评估,一切等数据出来,再着判断。于是住院,检查单前到后开了三天的,护士帮着写上第一天、第二天、第三的,否则搞不清哪天在前哪天在后,无休止的排队与等待就不必说了,这三天没见着专家,管床医生就问了身高、体重,病床上放一张检查注意事项便消失了,三天检查结果出来,又遇上了第二天是星期六,医生休假,评估推至下周,大医院看病好冷啊!就这样等到下周四,评估决定"可以考虑微创手术",一堆检查报告,还是免不了各种风险,管床医生例举出各种闻声色变手术风险,看那势头几乎把全部风险都推到家属签字上,交代颇为仔细,签名的法律后果也交代颇为详尽,一句话,不治可以回家,决不挽留。怀攒忐忑不安作出决定,焦虑地等着结果。整个过程专家我只见到过两次,一次在门诊,还有一次在手术室门口,手术用了1小时20分,专家告诉我手术是成功的,但还得等5天后的大病理,才能肯定。我深信专家是努力的,尽职尽责的,只感觉他离我们甚是遥远,直到出院我都没能再看到专家一眼,恐怕他早已忘记了这个病人,只怕连名字都不曾记过。
医生的慎言,慎行形成医患距离却浑然不觉,诺有矛盾或误解很容易形成敌对事态。想想国内杀医,伤医事件,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就觉的医生和患者都被卷入这一特殊时代的漩涡中,成为这一特殊时期令人不解的产物。这正是杰诺-古柏曼呼吁的,也是我们医疗行业值得思考的,愿忙碌一天的医生们把一天的最后留给思考吧!
张静
2017年元月11日
读《医生如何想》有感
财务科 王悦
当我看到这本书时,直觉告诉我这不是一本纯粹讲述医学的书,这可能是讲述如何与人沟通,如何表达自己想法的书。我就翻开来看,确实是这样。医生与患者的沟通、患者向医生描述表达自己的感觉感受的方法不仅适用于医生与病人之间,它适用于任何人之间。与其说它是一本医学书,不如说它是本心理学的书。
一位医学长者曾经说过:“再年轻的医生,在病人的眼里也是长者,他肯向你倾诉一切;再无能的医生在病人眼里也是圣贤,他认为你可以解决一切。”病人在鼓起勇气进入你的治疗室时,就已经将他的生命托付给了你,不仅仅是病痛的身体,还有惶恐敏感的心灵和全家人的希望!这就是你的责任,你有义务将病人治好。或许我们不能解决医学上所有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去完成一名医者对病人身体与心灵的拯救。
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林徽因,曾经参加了我国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建国初期,她和丈夫梁思成积劳成疾,两人几乎同时住进北京的一家医院。医院把他们分别安排在隔壁的两间病房,以便有个照应。一段时间后,林徽因由于肺部大面积感染病情加重,在一天深夜,她好像对自己病情的恶化有所预感,强撑着身体找来值班护士,吃力地说想见见自己的丈夫。但是这位值班的女护士太年轻了,她对病人病情发展的严重性,对人世间的生离死别,都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她只是对林女士随意说了一句:“夜深了,有什么话明天再说吧!”但是谁能想到,第二天凌晨,林徽因女士竟然没能与丈夫相见就与世长辞了。亲人之间相互诀别的机会失去了,托付事业的机会失去了!我想所有的人,包括我们所说的这位护士如果仍然健在,能不感到遗憾吗?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不管是医生还是护士,都必须意识到自己为病人提供人文关怀的使命,医学事业必须具有生命的温度。
科学家也许更多地付诸理智,艺术家也许更多地倾注于感情,而医生则必须集冷静的理智与热烈的感情于一身。”这就是说,做一名优秀的医生,要求是很高的。医务工作者首先需要冷静的头脑和理性的思维,但他们更应该有一颗炽烈的、善良的心,应该比任何行业的工作者更懂得人的情感、人的需要。
有人说用自己的左手温暖自己的右手是一种自怜,而用自己的双手去温暖别人的双手,却是一种奉献。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只要我们多一份细心,病人就少一份担心;只要我们多一份关心,病人就增加一份信心;只要我们多一份同情心,病人就多一份温馨;只要我们多一份爱心,人间就多一份真情。多一些善良,多一些谦让,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和幸福。
如果善良能够成为我们的灵魂,持续主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的内心将盛满更多的平静。我们自己就会有一个好的心态,会平和的对待不尽人意的事。生命美妙珍贵但是却很脆弱,作为生命的守护者,我们就是要使脆弱的生命更加坚强,善待生命是我们的责任,用善良之心对待病人是我们的本分。常怀仁爱之心,我们才会弥足高贵,我们才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的天使。
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治疗并不总意味着治愈某种疾病,常常是体恤、减轻痛苦。诊疗过程其实是医师对另一个生命体的悉心观察和感情交流。也许我们常常无法去做伟大的事,但可以用伟大的关爱和仁慈的心来做些小事。希望"热心、爱心、真心、关心"这盏灯在我们医务工作者心中长明。
选择
——读《医生如何想》有感
潘晓星
作为一名医生,你希望别人如何评价你?态度好、态度差?技术好、技术差?某某医生不错、某某医生不行……当然是前者。如何成为一名不错的医生?在于自己的选择。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谁刚从事临床就是一名好医生。本书作者杰诺.古柏曼医生现是一名成功的医生。但在第一章《与死神擦肩而过》中,我们可以得知,当年的他在麻州总医院当实习医生,第一天值班,当晚就遇到一例病人病情突然变化,危及生命。千钧一发之际,恰好有另一位医生赶来,帮助了惊慌失措的他,挽救了那位病人的生命。虽然古柏曼在校时,每一门功能都是A,但走到临床,方知:纸上得来终觉浅!那一次震撼经历,让他选择在以后临床中采用不同于医学院时期的方式来思考。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承,是我们中医药系统一种有效的临床教学方式。如果说现在的学院教育是筑牢基础,那么临床师承便是内涵提升。2008年,我院儿科林伟、高军两位医生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正式成为全国名中医孙浩老院长的学术继承人。经过孙老院长的悉心指导,林伟、高军个人的勤奋努力,林伟、高军二人的业务技术水平得到较大提升,现今,均已成长为本地区名中医,在周边及本省也有一定影响。今年,科室正式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中医专科,这也是仪征地区首个省重点专科。有句俗语: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师承,有“高人”点拨,能精准继承老师几十年的临证经验,比起自己的摸索,省时又高效。
思路决定出路。临床上,误诊是个可怕的错误。本书序言《解读误诊的黑盒子》讲述了一个典型的被误诊15年的女患者安妮的病例。这位病人,15年间,不知看过多少次医生,接受过多少次检查、治疗,但一直未好转,反有加重之势,30岁的女子,形销骨立,危在旦夕。当法瞿克医师出现,情况才有了转机。试想,诊治过她的医生那么多,为什么都没找到原因,得到正确的诊断?而法瞿克医师所做的,只是抛开以往所有的“既往史”,以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患者安妮,仔细观察,耐心倾听……有效的沟通技巧和高超的看病能力,最终解开了这“疑难杂症”的真正病因。
法瞿克医师之所以成为“名医”,因为他能诊治疑难重症,之所以能诊治多种疑难重症,正是因这他“尽管行医近四十载,他还没有失去照顾病人的热情。”作者认为,如果医师对病人没有好感,大多数的病人都能感受到。我们许多人,从医多年,见过太多生离死别,一切都是习以为常。且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许多人很难继续保持“照顾病人的热情”,所以,多数人只能是“一般化”,而不能成为“名医”。但是,有一部分人,他们一直坚持,他们一直保持“照顾病人的热情”,所以,他们会成为受人欢迎的医生。
大医精诚。为医者,不仅要技术精湛,还要有济世救人的胸怀,德技双馨方为“大医”。我们会发现,许多技术水平很高的医生,他们对病人的态度也很好,这些,是偶然吗?其实不然。试想,一个医生,他在诊治病人时,望闻问切,一丝不苟,病人自然感觉认个医生好。一个医生,长期严谨认真,他的医术自然也会提升。所以,医德和医术,两者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我们究竟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决定权在我们自己。想成为一名好医生,从现在起,知行合一,确立一个个小目标,坚持一点一滴去做。相信,对的选择,一定会有对的结果。
读《医生如何想》有感
—勿忘心安
李双庆
当我读完《医生如何想》时,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若干年后,我在反问自己:当初的赤子之心是否还在,是否可以面对各种诱惑,更做到内心平静,而这些年里我又收获了什么。而今我已工作了一年有余,离开校园步入社会时的热忱,那份余热还有多少,同时在这一年里,我又学习了多少新的东西。勿忘心安,中国人做事总是求一个心安理得,所以无论是在做事还是做人,我们都应该让自己的内心过意的去。这一年,我不说对谁有多大的交代,至少自己在心里的那杆秤,天平两端时平衡的。
还是前几天,我与同事吃饭时闲聊这一年的工作,我们好像并没有对自己有最开始的那么满意。于我而言,为什么不满意,凭心而论,这一年在临床我学习了很多,不像刚开始那么青涩,临床常做的操作说不上规范化至少是熟练的,要完成的病历不再似当初一遍一遍修改誊抄,不再把一个下午的时间完全浪费在这种简单的事情上了。可是不满意的是当初自己才入医院那时自己的态度,和对未来无限的向往,坚信自己一定能打出自己的一片天。这期间的行走途中,却也渐渐迷失有时都会质疑自己是否能做好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因为有时在面对繁忙工作,在面对病人的不合作时,语气有时就是比平常重了些。但回头反思时,心里总是过意不去的。看完这本书后,在静静地思考着,我总觉得其实什么事情都没有那么复杂,但求心里对于自己所做是坦然的、平静的。
勿忘心安,要有一颗赤子之心。正是怀揣着最初的梦想,不忘初心,就算再迷惘,再想想那份当初的坚持。必然有所成就。如书中所述,很多医疗器械商他们用着形形色色的手段逼着医生就范,选择他们的药物和器械。也不能一概而论的说他们做推广的产品对于病人是不利的,因为药都是药厂生产的,有些药物的疗效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初期又必须打响广告,这样才能广泛应用,用疗效使更多病人相信。但是对于书中提到一种高贵的胃药,其实疗效和一般便宜的胃药药效相当,但是如果物美价廉的学名药占据了市场,原药厂如何生存。所以他们会千方百计的向医生下手,以利诱医生开他们的药。这是现实生活中也会有诸如此类的现象,不仅仅是药商的诱惑,还有其他的。不过在我身边却从未听闻。但是不乏会存在这样的人。再回首时,扪心自问,你的心安吗?
勿忘心安,更应有一颗反省之心。“想象有列车从你的眼前经过,你从车窗寻找一张面孔,你盯着车窗,如果你分神或看的不够仔细,就有可能找不到目标”这是书中的一句话。在对于我们的工作中也是如此,你在面对一个病区的病人时,大部分都是一带而过的,不免有什么会被我们忽略。举个列子,我们在交班时,现在病房里有一个拉肚子的病人,这样的病人是十分容易臀部皮肤破溃的,才是是我们会不注意,但正是在之前教训中反思总结,我们才回去注意他的局部皮肤。正是有这样的反省,才不会再有发生和从前一样的错误。而发生过的事情,再次发生,我们对于病人如何问心无愧。
勿忘心安,还要有一颗进取之心。“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无止境,在临床
更是如此。若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就算是再明显的病症,我们去护理也是束手无策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圣人都有这样的觉悟,我等凡人在面对这些鲜活的生命,更需要学习来面对各式各样的疑难杂症。我在呼吸科,有许多病人是老年人并且是需要吸氧的,在他们当中还有二型呼吸衰竭的,面对这样的病人,氧流量是不可以超过3L/min,但是有些病人因为不了解会感觉没有缓解,如果此时我们贸然调节氧流量,这就可能会导致病人陷入嗜睡状态。当然这样的错误我们从未发生。但这本是基础知识,试想若是我们知识体系不够清晰,犯下这样错误,我们该弥补。这样你的心如何坦然!
一个人如果自己认为可能成为什么人,他就有可能成为这样的人。所以一个人只要付出 努力就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但多年后回顾往事种种,你又是否做到勿忘心安?
《医生如何想》观后感
何新文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被这个由状语修饰的简单主谓句子吓坏了!大概这是一本专业性极强的书吧!想要读懂估计很难!结果一翻开书本,就被一个生动的临床故事而带进去了:一个30几岁名叫安妮的女性在过去的十五年来不知看过多少的医师了,仍旧每次吃完饭,就像有只手紧揪着她的胃,然后扭转。她的胃很痛,甚至好几次痛到呕吐。为安妮診\\\治的内科医师都怀疑安妮是神经性的厌食症和饮食失调,所以她共接收过4种抗抑郁药物的治疗。情况依然没有好转,安妮已经被好几位医师贴上了肠燥症(一种由心理压力引起的肠道功能异常)的标签。直到她遇到法瞿克医师的那一次。他把那一大叠病历资料推到桌子另一头,从白袍胸前口袋拿出一支笔,然后从抽屉拿出一本空白的便笺,说道:"在我们谈到今天米为什么来这里看診\\\之前,我们先回到原点。请你告诉我,你最先觉得不舒服是什么时候?"在读到这段时,脑海中出现了这段影像,内心淌过一股暖流
法瞿克医师耐心的听病人述说自己的疾病经历以及先前就医过程。正是从安妮述说自己一天摄取的热量将近13000J,却依然只剩32千克中发现了问题。
作者指明这本书是写给一般的读者看的,因为光是医师一个人能想到的问题还是有限的,非常需要病人和病人的家属帮他们共同的思考,以免错失重要的线索。病人因为某种疾病的困扰来求助医师时,内心是无比的焦躁不安的,也许渴望说出内心的种种想法,却被医师在18秒内无情的打断。医师转而下意识的询问一些程序性的问题:你是哪里的痛呢?什么样的痛呢?一系列封闭式的问题,医师可能潜意识里已经给病人安上了什么病的标签,然后继续按照一系列的程序检查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可能的确病人的困扰和医生所想的一样,那么谁都希望有效率的来解决问题。这当然是最理想的结局。可也有很多因为草率的一意孤行而结束问诊,或许已经忽略了极为严重的问题。
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即使是一个远近驰名的著名医师,可能也是从误诊中走过来的。他们也会受到自身情绪的影响。再碰到自己喜欢或者气味相投的病人时,面对各种信息甚至是做决定的时候,会过于依赖能满足我们希望的信息。或者是一系列基础检查下来,所有的结果都是正常的,而医师担心病人的年纪大了而不应该接受更加痛苦的检查。所以没有进一步的探究严重的问题。当医师第一眼见到病人时即已经进行着各种评估,如果病人在医师的第一印象中:疯疯癫癫。那么接下来一系列的交流问诊,医师都会评断为精神不正常的征象,从而忽略了主诉。
作者说:如果我们变得无动于衷,那就不是完全的治疗者,只是一个技术不错的人。我们若是感情太丰沛,又有可能退缩或崩溃。如果做个没有感情的人呢?一个没有感情的人是不可能关心任何人的。我们因此陷入两难:我们要有感情,才能看到病人的灵魂,但感情也会产生盲点,让我们看不见病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