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湖北日报 蔡俊 摄)
邱海波:杜斌教授跟我是同事,我们也是同样一起在看重症和危重型病人,也经常会讨论、诊疗、诊断和治疗的问题,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治疗问题。
我自己是个西医,是个ICU医生,对于如何评价中药的疗效问题,其实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在采用国际上公认的循证医学的方法来进行评价。今天我们也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药、中成药、中药注射剂正在使用国际上公认的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来对其疗效进行评估。大家已经知道的,王辰院士、高润霖牵头采用的严格的随机对照研究,来分别评价了中成药金花清感胶囊以及芪苈强心胶囊,分别对甲型流感H1N1和慢性心衰的治疗,分别有410到526例的样本量,而且采用了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到这些药物与在标准治疗或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了这样中成药之后,与常规治疗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中药的金花清感胶囊能够明显缩短流感病人发热时间,而芪苈强心胶囊能够明显改善慢性心衰的心脏功能,而且这些研究也在国际上得到了发表。
另外,在这次特别强调的是中药注射剂的血必净,因为包括今天在座的几位院士和教授们也在做一些临床研究,也都是用的国际公认的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的。对中药的疗效评价问题,其实我们知道,传统的中医非常强调辨证论治的,是强调个体化的,但是我们现在同时也认识到,我们越来越多地在用国际公认的循证医学的方法来评价其疗效。
中医药在这次新冠肺炎救治中尤其是重型和危重病人的救治中,其实是比较早就加入了。从目前临床的观察来看,对重型和危重型病人的治疗有几个方面:一是降低了轻症和普通型病人向重型的转化,二是降低了重型向危重型的转化,三是重型和危重型病人的治疗,四是重型和危重型病人的康复。在这几个方面,中医药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说,中医药在普通型和重型的转化过程中已经看到了疗效,重症治疗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康复治疗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实,中医和西医其实在治疗模式上是有明显不同的,从西医来看,多数的化学药物都是单靶点的,而中医和中药更多是多靶点的。也就是说,中药更多的像个团队在作战,这个治疗模式,中西医是有不同的。但是对于疾病来讲,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也有很多点可以干预的。就像这次新冠肺炎而言,病毒导致了炎症、免疫的失调,进一步导致了器官功能的损害,肺、心等器官的损害,也就是说病毒、炎症、免疫力异常导致的器官损害都是靶点,西药是化学药物,往往是针对某一个靶点进行治疗的,而中药在这里可能是多靶点的治疗,比如说对病毒的复制、对炎症和免疫的调节以及对之后的器官损伤、凝血等等这些方面可能有影响。这里我就以血必净注射液为例,血必净注射液是这几年研究比较清楚的一个中药注射剂,它的化学成份经过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研究,至少有六种有效成分是被证明的。而且,在体外实验中也证明了,血必净注射液实际上对新冠病毒的复制是有抑制作用的。而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里,也注意到,血必净注射液对炎症风暴也就是我们说的炎症反应以及对凝血功能的障碍是具有遏制作用的。因此,这次我们选择中药注射剂来治疗重型和危重型病人,是前期临床研究中证明了血必净在重症肺炎中是有一定疗效的。我们知道,新冠肺炎是没有特效药物的,那么是不是这样的药物会对新冠肺炎有治疗作用呢?我们首先看到,它在之前的重症肺炎的治疗,以及在脓毒症的治疗中已经取得了大家公认的成效。比如说复旦大学白春学教授的研究,包括33家医院完成的“血必净与安慰剂治疗重症肺炎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结果显示,血必净联合常规治疗以后,可以明显降低重症肺炎患者的28天的病亡率,能够下降8.8%,而且能够明显使得肺炎渗出吸收更快,器械通气的时间缩短,住院的时间也能缩短。而我们在刚刚揭盲的脓毒症的研究方面,血必净注射液也证明可以降低脓毒症的病亡率。正是因为血必净在早期的重症肺炎的研究以及脓毒症的研究看到了疗效,所以在这次新冠肺炎的重型和危重型病人治疗中,我们也在观察它是不是有疗效的。我们注意到,作为多靶点的治疗药物,血必净用于新冠肺炎重型和危重型治疗中,我们在研究中也注意到,有32家医院参与的156例重型、危重型患者的研究中显示,在基础治疗加上血必净注射液以后有效率是比较高的,当然它需要研究完成以后有个确切的结果。至少从现在来看,在新冠肺炎治疗,尤其是重型和危重型病人治疗中,血必净注射液有可能是个非常重要的治疗药物。
当然,安全性方面大家也非常关心,其实在血必净上市后的安全性研究里也注意到,血必净注射液的副作用大概不会高于临床使用的1%,所以基本是安全的。我相信,中医药作为新冠肺炎治疗的多靶点治疗手段,与目前的传统治疗相结合,一定能够挽救更多的重型和危重型病人的生命。谢谢。
中医药抗疫“三药三方”
新华社记者: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对新冠肺炎有效的中药有哪些?疗效如何认定的?谢谢。
张伯礼:谢谢您的提问。手里有药心里不慌,每次在一个大疫过后,都会出现好药来,所以有一句话,“大疫出良药”,大的疫病以后要出一批好药。这次疫情没有针对冠状病毒的特效药,也没有疫苗,于是我们就跟西医同道一样,注重从老药里筛选有效的药,同时也研制了几个新药新方,也就是刚才我们书记说的“三药三方”。我重点介绍一下金花清感颗粒和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刚才邱教授已经作了很好的介绍了。
金花清感颗粒是在2009年H1N1流行的时候研制的一个治疗流感的新药,已经上市了,这个方子是由《伤寒论》的麻杏石甘汤和《温病条辨》的银翘散两个方子合方组成的。麻杏石甘汤到现在已经有1800年的历史,《温病条辨》也有将近300年的历史,所以它们经受了长期历史的考验,是有效的方子。它主要的功效是疏风宣肺、清热解毒,这个方子在研制的过程中王辰院士就做了一个RCT(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并且在美国《内科学年鉴》上发表了论文,证明它治疗甲流的疗效和达菲相当,但是负作用更少,价格更低廉。
我们这次在武汉一线也做了一个102例的临床对照研究,结果显示,金花清感颗粒治疗新冠肺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和对照组相比,转重症的比例下降了2/3,退热时间缩短了1.5天,同时反映免疫功能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有显著改善。结果证明,金花清感颗粒具有确切的疗效,除了可以改善临床症状,特别是可以减少转重率以外,对免疫学指标也有作用。
北京佑安医院也用这个药做了一个80例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核酸转阴的时间缩短了2.5天,使患者肺炎渗出吸收好转的时间较对照组提前了两到三天,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数值也明显上升。所以这个药是我们治疗新冠的一个有效药物,在临床上普遍使用。
第二个药是连花清瘟,这是吴以岭院士开发的一个方子,也是在治疗非典的时候研制的一张处方。它主要的功效也是清瘟解毒、宣肺泄热,治疗轻型和普通型的新冠肺炎的患者有确切的疗效,目前已向意大利援助了10万盒。我最近听到的消息,意大利要再追加一批10万盒支援抗疫。
由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和我共同指导的一个全国9个省市23家医院共同参加的一个RCT的研究,一共纳入了284例新冠肺炎患者。研究结果显示,主要临床症状的消失率、临床症状持续的时间,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肺部影像学的好转达到了83.8%,而对照组是64.1%。临床治愈达到了78.9%,对照组是66.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轻症转重的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50%。
同时,在最近完成的体外实验,也证明连花清瘟对体外的新冠病毒具有抑制作用。这两个药都能治疗,临床怎么区别呢?发热比较轻,头疼重的用金花清感,发热比较重,而大便干的用连花清瘟,临床就这么来区别使用就可以。谢谢大家。
不担心西方病人不接受中医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有报道说,中方向意大利运送了医疗物资,并派出包含中医在内的医疗团队,有许多人认为,中医并不科学,请问您是否担心西方病人还没有准备好接受中医?谢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湖北日报 蔡俊 摄)
黄璐琦:谢谢你的提问。我不担心。不担心的原因,来自于信心和实践。中医和西医虽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对健康、疾病有不同的认识角度,但是它们都会基于临床疗效这一事实。正是基于临床疗效这一事实,刚才我们余艳红书记在她的开场白里已经举了例子,就是我们屠呦呦老师,屠呦呦老师等中国科学家发现了抗疟药青蒿素,被广泛使用,为此屠老师在2015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正是基于临床疗效这一事实,现在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中医针灸。为此,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首次纳入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
我想,正是基于临床疗效这一事实,刚才我们余书记介绍的“三药三方”,还有海波主任、张伯礼老师介绍的三个药,我想,就基于临床疗效这一事实,跟大家介绍“三方”。
首先第一个方就是清肺排毒方,它是来源于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还有小柴胡汤、五苓散等,它是一个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的一个通用方。
在全国10个省(除湖北省以外),66个定点医疗机构已纳入1263名确诊患者,治愈出院的1214例,占到96.12%。57例重症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服用清肺排毒汤的临床观察中,其中42例治愈出院,占到了73.7%,无一例转为危重症型。患者的肺部影像学对比显示,服用清肺排毒汤两个疗程(6天)后,53例(93%)患者的肺部病灶显示不同程度的缩小和吸收。
根据临床研究的数据,清肺排毒汤在阻止轻型、普通型转为重型、危重型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阻断了病情的恶化,极大的降低了病亡率,减弱了疫情的危害程度。
第二个方是宣肺败毒方,是在麻杏石甘汤、麻杏薏甘汤、葶苈大枣泄肺汤、千金苇茎汤等经典名方的基础上凝练而来。在武汉市中医院、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单位开展的宣肺败毒组(70例)与对照组(50例)的研究对照显示:宣肺败毒方在控制炎症、提高淋巴细胞计数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淋巴细胞的恢复提高17%,临床治愈率能够提高22%。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使用该方治疗轻型、普通型患者40例,平均转阴时间为9.66天,无一例转为重型、危重型,CT诊断好转率为85%。
在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江夏方舱医院,通过对使用该方治疗500例患者开展的队列研究,结果显示,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明显减轻,CT诊断也显示治疗后显著改善,无一例转重。
最后一张方子是化湿败毒方,这是在国家诊疗方案推荐的方剂的基础上,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医疗队在金银潭医院结合临床实践优化而成。
分别在金银潭医院、东西湖方舱医院、将军路街卫生院开展了重型、普通型、轻型的临床疗效观察。在金银潭医院临床对照试验入组75例重症患者,CT诊断的肺部炎症以及临床症状改善非常明显,核酸的转阴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平均缩短了3天。在将军路街卫生院治疗普通型124例,在东西湖方舱医院随机对照观察的轻型、普通型894例(中药组452例),确证了该方的有效性,我们对服用化湿败毒颗粒患者的肝肾功能进行了跟踪检测,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在试验方面,通过新型冠状病毒的小鼠模型评价发现该方可以降低肺组织病毒的载量30%。
为此,3月18号化湿败毒颗粒已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药物临床试验的批件。中药和化药、生物药的研发流程不一样,化湿败毒方源自临床,所以获得临床批件的意义更在于中医对疫病的理论以及临床疗效有了物化的载体,也是把中医的科研数据与临床高级别证据进行了有效转化。
获得临床批件以后,好多国外朋友纷纷问我们要药,我们在给国外朋友赠送药的时候,化湿败毒颗粒被亲切地称为“Q-14”,Q取英文谐音CURE,治愈、解药的意思,“14”表示这张方子是由14味药组成,由此引申有一句俗语,就是One for all, all for one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们愿与各国人民并肩作战,共抗疫情,共享中医药的经验和成果,谢谢。
中医药治疗传染病已形成比较成熟的科学规律
韩国京乡新闻社记者:据了解,在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等等当中,中医也被纳入医疗方案,针对新冠肺炎的中医药诊疗方案是否由于非典时期不同的地方,如有改变,为何改变?谢谢。
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湖北日报 蔡俊 摄)
刘清泉:谢谢,刚才余艳红书记、张伯礼老师和黄璐琦院长对您的问题都有了一个不同程度的解答。中医药治疗传染病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科学规律。针对传染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三种治疗方法,比如清热、化湿和解毒。因为各种传染病的病因不同,这三种治法各有所偏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中医在几千年历史上产生了非常著名的经典名方,刚才张伯礼院士和黄璐琦院长都有了很好的解释,比如说东汉名医张仲景的麻杏石甘汤和大青龙汤,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苇茎方以及明朝温病大家吴又可的达原饮还有清朝名医吴鞠通的银翘散、正气散等等,这样的药我们早期使用能够起到去邪扶正,保护人体正气的作用。我们中药的使用好比能够迅速的动员一个国家的军队保卫体系,迅速驱赶外来的敌人(病毒),防止敌人对国家造成重大的破坏。具体可以打个比方说,化湿的治疗,实际上是提振了军民的士气,就是免疫功能的提升。免疫这两个中文字,是中医特色很浓的一个词语,免疫免疫,是要免除疫病。解毒的办法,就相当于给敌人当头一棒,也就是我可以给病毒打一下,我可以给他一个很好的打击。清热的方法,可以改变我们的内部环境,使病毒没有可以躲藏的地方可以逃逸。几种的治疗方法,各有重点,齐头并进,打胜一场病毒的战争。
近20几年来,中国在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过程中,以经典名方为基础,创制了很多新药方,比如刚才张伯礼老师所说的2003年SARS期间我们推出了连花清瘟这样一个治疗病毒感染疾病药物。2009年应对H1N1全球大流感时期,激起了国内多位院士,比如说王辰院士、黄璐琦院士共同参与完成的金花清感颗粒的创制等等,这都说明中医药的疗效以及在应对当代传染病的作用。
针对今年新冠肺炎这样一个新的疾病,老药新用,临床研究显示出,金花清感和连花清瘟这两个药临床治疗新型冠状肺炎的轻型和普通型还是有非常确切的疗效的,尤其是对武汉应对新冠肺炎整个救治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血必净注射液针对炎症风暴、凝血功能紊乱等的治疗有很好的阶段作用,刚才邱海波院长对血必净作了很好的介绍,我就不赘述了。
在武汉的战疫中,在“三法”的基础上,基于经典名方研制出非常有效的三方,比如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和宣肺败毒方,真正是守正创新,病变治化。谢谢。
充分发挥中医的预防和康复作用
马来西亚星报记者:从中医的角度,有一些什么食疗或者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免疫力,增强心肺功能来对抗这个病毒?谢谢。
黄璐琦:谢谢你的提问。据我了解,中医药在马来西亚是深受喜爱的,大家也熟悉中医药。为此,回答你的问题,我想引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里面的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上工治未病”。中医很强调预防的作用,在这次抗击疫情中,预防占有重要地位。比如在方舱医院,应湖北省卫健委的要求,为方舱医院的医护人员提供了药食同源的预防方,目前方舱医院医护人员没有一例感染。
第二句话是“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首先强调的是提高人体的正气,可以使用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的中医特色健身方法,也可以选择提高正气、药食同源的中药产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药膳都是增强免疫力的有效方法,以达到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作用。其次强调的是“避其毒气”,居家隔离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并对居住生活的环境进行必要的消毒。
另外,中医还强调情志对人体提高正气的作用。所以在疫病流行期间,更要注重劳逸结合,使形神调和,精神内守,则邪不可侵。谢谢。
在重症、危重症救治中发挥中医药作用
中新社记者:目前湖北和武汉在院新冠肺炎的病人明显减少,剩下相当一部分是重型和危重型患者。请问针对这部分患者,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作用?谢谢。
刘清泉:谢谢您的提问,应该说是非常有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话题。当下危重病的救治是进一步降低病亡率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也是重症医学的医生,是急诊医生,只不过我是从中医角度研究危重病医学的。在近两个多月的新冠肺炎临床救治实践中,我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常和邱海波院长,和杜斌教授在沟通。应该说,这两个月过程中,中西医结合的救治办法、降低病亡率的经验也开始逐渐形成,尤其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建了一个中西医协同救治重症的专家指导组,中西医配合开展了中西医救治工作。西医的生命支持技术,比如呼吸机的使用、血滤、ECMO和水电解质平衡等等这样的支持技术,应该说对危重症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中医在这个过程中,比如利用通腑的药,如大黄这样一些药,针对病人和呼吸机的不同步,减少镇静、镇痛和肌松剂药物使用的剂量和时间,比如运用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和独参汤这样的药物在稳定循环和稳定血氧饱和度等方面,利用血必净注射液,针对炎症风暴的干预治疗的手段,在彼此配合中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
在中西医结合巡诊过程中,我们西医专家重点在完成救治的规范化治疗上下功夫,比如说机械通气的使用、血滤的使用、气管插管的最佳时机是什么等等,中医主要围绕以上几个问题,推进中医药在重症和危重症病人的环节上使用,中西医进行有机结合,扬长补短,从而达到降低病亡率的目的。这些经验在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降低病亡率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中国经验,也可以说在世界应对疫情过程中,可以提供全世界各个国家使用,最终使得危重病人病亡率进一步下降,使病情进一步缓解。谢谢。
中医药一直是人类抗“疫”的重要武器
彭博新闻社记者:请问中国已经向哪些国家给出了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方面的建议,其他国家在治疗中是否使用了中医药?效果如何?
余艳红:谢谢你对中医药国际合作的关心。公共卫生危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许多国家和人民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