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仪征市中医院!
  今天是 
正在加载

 
百姓故事话中医 | 仪征市中医院疮疡科:善言古者 必验于今

来源:仪征市中医院 时间:2020-09-07
 

 仪征市中医院疮疡科创始人林峰老院长秉承“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继承师门医术,融会新知,灵活应用,自成一家。

《黄帝内经》有云: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意思是说,善于谈论历史的,必能应合于今事。林峰老院长擅长治疗“痈疽疮疡”诸中医外证,也善于从各种故事中给我们学生启发。笔者跟师期间,便常能从老师的“说古”中学到经验。

门诊时,曾遇到过“疽”发生在背部的病证。这种病,东汉末年项羽的“亚父”范增得过,《史记》中有载,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三国时期魏都督曹休得过,《三国演义》97回中写道,他被东吴大将陆逊破于石亭,兵败。惶恐气忧,日渐病重,到洛阳后,因疽发背而死。魏主曹睿敕令厚葬。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明朝开国功臣徐达,据说也是因此病而亡。

疽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见于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疽在中医理论中,认为是气血被毒邪阻滞形成的。对于“疽”这种病,现代人较为陌生,那是因为现在发病率太低了。过去,因不及时治疗,还会有发生。“疽”发生在背部的病证,在我们仪征,被称为“瘩背”,在医学文献中,被称为背疽,又名发背或疽发背。

曾遇一患者,症状很典型:男性、壮年,背部红肿、灼热疼痛。来时脓头未溃破,林师运用了黄连、黄苓、黄柏及银花等药物,配上青敷药,还开了点口服抗生素。七天后复诊,红肿热痛已明显好转。效不更方,继续又服了几剂,痊愈。

林师在治疗此例病案时,结合范增、徐达故事的时候,告诉我们:虽然病是差不多,但其实发病原因是不一样的。范增他们这些有身份的人,在政治风云和权势转变中,多是因为情志内伤,忧愤气郁成病。此患者干的是室外体力活,病因是热毒凝聚肌肤。过去农村,比如干农活,要去稻田里要除草打农药,正常大太阳晒,人就容易外感“热毒”。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疽”病发生率低了,临床上能见的多是“疖”病。疖病是发生于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疽病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一个浅,易治疗;一个深,易发生疽毒内陷,发展成危重症。虽病名不同,但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是基本相似的。今后遇到,不用怕,只要明辨虚实,分证论治就行。

 

                                                                     

林峰,男,中共党员,1928年8月生,1946年起,在扬州学习中医,1949年挂牌行医,1952年2月工作,1961年结业于被誉为中医界的“黄埔军校”的南京中医学院师资班。1993年1月退休。

 曾任龙河卫生院医生、院长,马集卫生院院长,卫生局医政股副股长、医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中医院副院长、副主任中医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在医学科普教育、建立乡镇卫生院、培训赤脚医生、大办合作医疗、推广中草药及发展中医事业等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曾4次获得县先进工作者称号,当选为仪征县第四届人大代表,入选仪征好人榜。2015年获江苏省终身医师荣誉奖。荣获“2019感动中国·江苏年度人物”奉献奖。

                                                                      

李爽,中医师,林氏中医外科疮疡术传承人,林峰工作室主要成员。林峰老院长外孙,随林峰老院长学医多年,熟练掌握林氏中医外科疮疡术精要。擅长中西结合,内服外敷治疗慢性溃疡,痈疽疮疡及创面修复。
       李爽医生出诊出诊时间:每周一至周五

 

                       

 

 

                        


 


   

版权所有:仪征市中医院

地址:仪征市沿山河路899号

苏ICP备2024141059号-1

苏公网安备321081020100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