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有载:扶桑,甘、平,无毒。可用于痈疽腮肿,取叶或花。李时珍说:东海日出处有扶桑树,此花光艳照日,其叶似桑。后人讹为“佛桑”,乃木槿别种。
跟师林峰老院长期间,倒未见其用过扶桑,但听老师提到过:现在老了,没得精力去外面找药了。其实过去,身边就有不少可以用的药,花呀草呀,多呢,比如栀子花、扶桑花、佛甲草、鸭跖草……五六十年代省里编《江苏药材志》,七八十年代我们仪征编《中药资源名录》,就骑着自行车到处跑。仪征各乡镇都去过,就铜山那块就不下十来趟。我们仪征有不少药呢……
扶桑有书本说是木槿的别种或别名,可以编篱,以槿为篱,作为宅基或场地的围墙,年深日久,枝条纠结非常紧密,任是猫狗都钻不进去。有词云: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有诗云:夹路疏篱锦作堆,朝开暮落复朝开。不管名字叫扶桑或木槿,其花都是朝开暮落,最是适合在乡野土地上生长,正所谓:野人家家焰,烧红有扶桑。
林峰老院长1945年起习医,岐黄桑梓,曾在马集、龙河一带行医多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致力于医学科普教育、建立乡镇卫生院、培训赤脚医生、大办合作医疗、推广中草药应用等,在乡野土地上,为我们仪征农村的中医事业等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药无虚发,方必有功。这是林峰老院长毕生的追求。林峰老院长对各种痈疽疮疡有独特疗法,尤长于治疗老年性慢性下肢溃疡。用益气松粘法,治愈许多肠粘连患者;创用化腐生肌、益气养血等法,治愈多种原因引起的体表溃疡;创用消坚消积、活血化瘀法消除体表肿块;应用搜风定痛、温经除温、行气通络法治痹痛等。
为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曾听林师说:过去白天要上班,看书呀、配药呀之类的,只能晚上回家,自己带晚弄。我这个人呢,喜欢慢慢琢磨,怎么样才能把病人的病瞧好了。精准的理法方药,答案就在林师的家中那一札札泛黄的纸包里,那一张张工整的处方中。其生若浮,舒卷与时;和光同尘,静水深流。这份从容恬淡,这份质朴坚守,让人心生敬意。
仪征市中医院疮疡科现已设立。如何将林师的医术传承好、发扬好,是我们弟子未来努力的方向。道虽远,不行不至;事虽难,不为不成。我们中医院疮疡科,只要行而不辍,相信未来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