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仪征市中医院!
  今天是 
正在加载

 
五月五、戴香囊、吃粽子——中医院专家为您解读里面的中医药知识

来源:仪征市中医院 时间:2021-06-10
 

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已经普遍认为五月五日这天“五毒”并出,因此要采取种种措施来攘除邪祟,护佑生命。但是你知道香囊、粽子里面大有学问,也蕴含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今天,我们就来邀请仪征市中医院高军副主任中医师为大家解读这其中的奥秘。

最初,端午节除在家庭内外挂艾叶、菖蒲外,有些地区还将这些有消毒作用的草药插在头发上、衣襟上。《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说:“端午刻蒲剑为小人子,或葫芦形,带之辟邪。”后因菖蒲、艾叶佩带不便,医家和商家就用各种有驱除蠹虫和病菌作用的芬芳类草药、名贵中药等配置成很好看的香囊、香扇,既方便佩戴,可以装饰,又起到辟邪作用。现在医院里常见的香包、香囊就是用如艾叶、石菖蒲、苍术、佩兰、冰片等具有挥发性的中药草制成,根据处方和季节的不同,可有祛秽、安神、驱蚊等功效。

《夏小正》说:“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可见,自古以来就有端午节洗药浴的习俗。“兰”指的是菊科植物佩兰,用它来煎水沐浴,可以预防皮肤疾病。

《风俗通》云:“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明人不病瘟。”端午用五彩丝辟邪这一习俗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这五种色彩是按照阴阳五行观念来确定的,分别是青、赤、黄、黑、白,将这五种颜色的丝线或布帛缀在胸前、戴在手臂上,可以避开兵祸瘟疫等。后来,不仅仅局限于端午节佩戴,而演变成为孩童的常佩颈饰——长命锁。

粽子,古称角黍,得名于牛角形,上古有以牛角装就是祭祖之俗。在春秋时代就有了,早于屈原所处的战国时代。《太平御览》引西晋周处的《风土记》说:“仲夏端午……衔接一日友谊菰叶裹黏米,以栗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啖。”粽子之所以要包以菰叶,盖取义于“阴”。古人认为书(黏米)具阳货之性,又称“火谷”。火属阳,而菰叶生于水中属阴,以之与黍相配,是“取阴阳包裹未分之想也,龟表肉里,阳内引外执行,所以暂时也。”就是说,剥食粽子,象征着释放阴阳之气,以“辅替时节”。从岁时上看,在阳气盛极,阴气萌生的时节,食用粽子不仅品尝了美味,同时也有扶持时气、和阴益阳的功效。

端午节其最原始的意义就是驱邪避毒,护佑生命。因此,端午节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的防疫节、卫生界、保健节。

   

版权所有:仪征市中医院

地址:仪征市沿山河路899号

苏ICP备2024141059号-1

苏公网安备321081020100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