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恩师任达然先生出生于1920年6月8日,病逝于2003年1月28日,享年83岁。先生出生于江苏扬州的中医世家,其曾祖父任浩然、祖父任若然、父亲任继然均为扬州名医。
任达然先生在橘井杏林的氛围里长大,少时随父学医五年,加之刻苦攻读医书,成绩斐然。弱冠之年步入医业生涯,1956年进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1959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从医60余年,学验俱丰,医名远播。1989年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被评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我跟随先生学习的时光有五年左右,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是仪征市卫生局派我到苏北人民医院进修一年余,第二次是我作为先生的学术经验继承人,侍诊三年四个月。先生是我的导师,我有幸忝列任氏门墙,暗暗下定决心,吃天大的苦也要完成上级交给我的任务,把先生的医德医技,全面学习继承下来。
“然字门内科中医术”肇始于17世纪中叶江苏扬州双桥任庄的任氏家族,延绵至今。作为“然字门内科中医术”第十一代传人,任达然先生不但继承了祖辈们的高超医术,在医德上更是深得其衣钵。
“然字门内科中医术”医德讲究“廉、便、验”三字,其宗旨是用药精、花钱少、方便、治好病。先生在临床上多以治疗脾胃病为主,提出在明确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前提下,灵活调节升与降,辨别寒与热,掌握虚与实,注重润与燥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脾胃调和,中州得健。对内科杂症的治疗,主张多从脏腑辨证入手。先生临证处方严谨,用药不杂,不拘经方或时方,药中肯綮即可。
先生治病不问贫富,一视同仁。他的诊室里常围满里一层外一层的患者,不看完最后一个患者从不下班。我们作为学生,常常陪先生到下午1点才能下班。先生教导我们:“多诊治一个患者,是对我们一份安慰。患者治愈了,可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距离先生说此话虽已四十年,我仍记忆犹新,声声在耳。
1991年10月11日,先生已70多岁,奉命到北京会诊,我有幸陪同前往。他克服年老体弱,认真细致诊病、研究、分析其病情,一直到天亮。我为先生的精神所感动,曾写《赴京诗抄五首》并发表,现摘录一首:
咫尺时光百感深,
京畿秋意略寒人。
灯下共叙岐黄术,
窗外鸡鸣报五更。
1992年秋,苏北人民医院安排先生到浙江考察,考虑到他年事已高,让我陪同。先生在浙江考察一周,是那么认真,那么仔细,不知疲倦,不知劳累,带队的领导及年轻的医生都很敬佩。
先生一生总是把公家的事放在第一位,自家的事放在第二位。1992年,医院分房,按工龄、按资历、按水平、按贡献,他可分得120平方米的住房,可他对领导说:“医院人多,住房紧,我放弃分房,一分钱补贴也不要。”此种礼让他人的精神真是难能可贵。
更远一些的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京城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来扬州,当时的扬州卫生处(现扬州市卫生健康委)请任继然、任达然父子接待。任氏父子陪萧先生游览了瘦西湖、平山堂、观音山等名胜古迹,费用全是由任氏父子自掏腰包,没有回单位报销。
20世纪90年代,北京名医刘弼臣等到扬州开会,任达然先生在平山堂宴请京城名医,按说他的职务既是中医学会理事长,况且此次又是学术会议,宴请理应报销,可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自己承担了所有费用。
任达然先生常教导学生说,为医者,医术是其能,医德是其魂。2001年,先生已81岁,我到他家看望他,他正戴着老花镜孜孜不倦地阅读“人民的好医生”吴登云的先进事迹材料。他对我说:“吴登云真了不起啊,扎根边疆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我们要向他学习。”
任达然先生常叮嘱学生:“认真学习、认真治病、认真总结。”他重视对《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中医古籍经典的研究,并博采诸家之说,强调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数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地从事医、教、研工作。他的案头一直摆放着中医书,不时翻阅。一个80多岁的人还在不断学习,这种精神对我影响至深。
先生对我要求很严格,常教导我:“谦受益,满招损。”要求我谦虚待人,认真学习,戒骄戒躁;处方用药精而不杂,要做到处处为患者着想。诚如《左传》云:“仁人之言,其利博哉。”盖无虚语。
先生一生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而今,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典范犹存,其精神仍给后人以春风化雨般的浸润。